玄奘大師略傳

玄奘大師略傳

玄奘大師,生於隋文帝開皇二十年(西元600年),卒於唐高宗麟德元年(西元664年)二月五日,世壽六十五歲。出身官臣後裔,祖籍何南偃師。父陳惠,隋江陵縣令。兄弟四人,仲兄陳素,早歲出家,法名長捷。玄奘居季,俗名陳褘。十歲失怙,十三歲出家,依兄長捷法師,居洛陽淨土寺。翌歲隋煬帝下令度僧二十七人,投考者眾,選拔嚴格,玄奘以年幼,未諳經業,空懷出家之志,傍徨於試場之外。遇主考鄭善果,佳其器宇,詢其志,答曰:「意欲遠紹如來,近光遺法。」主考官賢其志,乃破格錄入僧籍。孰知此小沙彌,正成為我中華歷史上罕見之完人也。

隋末年,天下大亂,洛陽淪為戰場,民多饑饉,遠避他鄉。寺院絕供,僧侶被迫星散,玄奘勸兄往長安。長安亦亂,僧侶多往四川。遂再勸兄離長安,入成都,住益南空慧寺。時方弱冠,受具足戒,結夏學習律儀,正式成為比丘。是年冬戰火稍定,再返長安,習梵文胡語,親近各處講筵。凡國內知名講師,莫不親聆法益。遊學十年,足跡走遍河山,佛學基礎從烽火雲遊中而奠定。

不畏艱辛印度求法

玄奘不畏艱辛,冒險犯難,違禁出國,往印度求法,其動機全在如饑如渴之求法欲。在其傳上曾言:「既遍謁眾師,備餐其說,詳考其義,各擅宗途,驗之聖典,亦隱顯有異,莫知適從。乃誓遊西竺,以問所惑。」由此可見西行之旨,在於問惑與辨疑也。大師聲望,時已震撼京都。蕭瑀奏聞太宗:「請任長安名剎莊嚴寺住持」。大師婉拒不就。上書請求赴天竺請經,未蒙批准,始決意冒生死危險,違禁出境。

唐太宗貞觀二年,關東、河南、隴右等州,災害嚴重,政府下令人民遷徙,因此大師得隨難民混過關禁,步上西行旅途。官方即時發覺,發出通牒緝捕。大師獲悉,發誓:「寧死於沙漠,決不後退。」為躲避追緝,只能晝宿夜行,幾經危難,終於抵達邊界。

自此雖無追兵,但面臨大戈壁,人獸絕跡,草木不生。累累白骨,暴露曠野,對此險境,無不卻步。而大師毅然決然,以一人一騎,投入其中,初遭風沙之困;嗣則水竭糧盡,人倒馬翻,實難以為繼。掙扎三晝夜,唯念觀音聖號,半夜涼風拂醒,馬自起前行。大師隨之,不數里,忽見青草水池。

前進終到達西域,沿途備受各國熱烈歡迎,尤高昌國王麴文泰,迎奉堅留供養。大師不為所動,終獲護送西行,抵達印度,親訪佛陀成道處。目睹聖跡四境荒涼,不覺悲從中來,放聲大哭。由此「遠紹如來,近光遺法」之志,更為堅實矣。

玄奘初抵印度,從大小乘學者學習諸經論,最後抵達摩揭陀國學府那爛陀寺。該寺為全印度最高學府,高僧學者一萬餘人。規模大,人才眾,學術風氣盛,古今無匹。寺中最負盛名戒賢長老,時已一百一十七歲高齡,已綴講多年,因大師特專為授課五年。大師廣覽博學亦極受那爛陀寺優渥待遇。與大師受到同等待遇者,全寺祇十人而已。

五年學業結束,遊學各方,一則朝禮聖跡,一則參學前所未學,前所未知。既返母校,欣謁戒賢長老,長老知其遊學多年,學養精進,命為諸學人主講《攝大乘論》及《唯識抉擇論》。所講條理井然,分析入微,深得學者讚佩。「空宗」學者師子光,心存不服,乃在別院主講龍樹菩薩性空學《中論》及《百論》,並用性空理論,破斥「有宗」《攝論》及《唯識論》。大師撰著《會宗論》三千頌以破之。論成,傳閱寺眾,未幾傳遍全印,寺內萬餘人欽佩歌頌,全印學者哲人各國國王無不傾倒。戒日王及鳩摩羅王,相繼禮請弘法,並率先皈依。

貞觀十五年,戒日王邀約諸國義解之徒,集於曲女城,與會者有十八國王,大小乘比丘三千人,那爛陀寺學僧一千餘人,外道僧侶三千餘人,計八千餘飽學之士。王室軍馬、兵艦齊集恒河兩岸,盛況空前,此佛教史上有名曲女城辯論大會。大師被奉為論主,提出論文〈真唯識量〉頌,全文二十三字,並附言宣示:「若其間有一字無理,能有人難破者,玄奘願自斬首相謝。」經十八天,竟無一人敢與大師論難。與會國王及學者,莫不歡欣,競呼大師為「大乘天」,會後十八國王盡皈依為弟子。

印度那爛陀寺遺跡

會畢,大師決意返國。戒日王堅留不成,再邀集十八國王在首都開無遮(布施)大會,為大師隆重餞行。大會結束,諸王餽贈大象、良馬以馱載佛經。金錢、銀錢充作旅費。十八國王親送三十里外,並遣重臣護送達漢境為止。環顧古今,能於國際博得如此殊榮者,誠祇有玄奘一人耳。

貞觀十八年,大師啟程回國。太宗獲訊,立刻詔令全國,籌備盛大歡迎。所經之處人民夾道焚香,爭仰聖容。貞觀十九年元月抵長安,中央文武百官,郊迎十里。時太宗在洛陽,特於儀鸞殿接見大師,傾談之下,帝大悅,並自嘆相見恨晚。觀其智慧過人,兩度勸還俗任相職,大師婉拒。
太宗從其志,助其譯經工作,指定弘福寺(後遷慈恩寺)成立大譯經場,從事譯經工作者達二千數百人。直至麟德元年,二十年中譯出經論七十五部,計一千三百三十五卷,達一千三百餘萬言,太宗親為作〈聖教序〉盛讚之。

是年二月初五日示寂。示寂前預知時至,示寂後瑞相殊多,高宗皇帝聞訊,哀勵傷感,罷朝三日,慟謂曰:「朕失國寶矣!」以國葬禮葬附近州郡,送葬者百餘萬人,是夜宿墓旁者三萬餘人。此完人法軀雖殁,而其所遺精神與偉績,當共天地長存也。

民國44年11月25日於松山機場擁擠數十萬人奉迎「玄奘大師靈骨舍利歸國」盛況

日月潭玄奘寺玄奘大師舍利塔

日月潭玄奘寺供奉玄奘大師靈骨舍利

玄奘大師所譯法相唯識一系的經論,略舉其重要者如下 :

1. 《解深密經》: 五卷
2. 《瑜伽師地論》: 一百卷
3. 《瑜伽師地論釋》: 一卷
4. 《攝大乘論》: 三卷
5. 《顯揚聖教論》: 二十卷
6. 《辯中邊論》: 三卷
7. 《大乘五蘊論》: 一卷
8. 《大乘百法明門論》: 一卷
9. 《觀所緣緣論》: 一卷
10. 《唯識三十論頌》: 一卷
11. 《唯識二十論》: 一卷
12. 《成唯識論》: 十卷

此外,玄奘大師亦廣譯小乘說一切 有部、阿毘達磨一系的論典,如 : 《異門足論》、《法蘊足論》、 《識身足論》、《界身足論》、 《品類足論》、《發智論》、 《大毘婆沙論》、《俱舍論》等。

玄奘大師取經地圖
登入